新闻中心
新加坡与中国政府合作开发的苏州工业园区目前正通过区域合作、省外城市联手和对口援建等“飞地”模式,在苏相合作区、苏宿工业园区、苏通科技产业园、苏滁现代产业园,以及新疆霍尔果斯口岸,移植、传承发扬苏州工业园区经验。
成立于2006年底,预计10年内完成开发的苏宿工业园区如今进入快速发展期,至今已有70多家制造业投入资金34亿新元发展70多个项目,为宿迁市制造的就业机会达两万个。
由新加坡与中国政府19年前合作开发的苏州工业园区,正以区域合作、省外城市联手和对口援建等方式,走出园区,让园区经验通过“飞地经济”模式,在江苏省内外传承发扬。
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参与建设的园区包括苏州市相城区漕湖地区的苏相合作区、江苏省北部宿迁的苏宿工业园区、南通的苏通科技产业园、滁州的苏滁现代产业园等园区,以及新疆霍尔果斯口岸项目。
其中,成立于2006年底的苏宿工业园区,是苏州工业园区的复制品,“飞地经济”的典型项目。
这个总面积达13.6平方公里的园区建设与发展,由新加坡邦城顾问(苏州工业园区)公司参与规划编制,并由来自苏州工业园区的干部(“苏干”)主导,整个园区不论在发展理念、模式等多个方面,都移植了苏州工业园区的经验。“苏干”在该园区工作的任期为三年。
与此同时,一大批需要更大发展空间的苏州工业园区企业“飞地”(转移)到这园区,腾出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土地和人力资源,满足该园区产业的转型升级需求。
“从新加坡到苏州再到宿迁”
上月底,宿迁副市长顾玉坤向本报形容,苏宿工业园区的最大特色就是借鉴新加坡经验。“我们所做的全部就是一句话:从新加坡到苏州再到宿迁。”
也是苏宿园区工委会书记及管委会主任的顾玉坤说,他与来自苏州工业园区干部,在苏宿园区落实了新加坡1994年为苏州工业园区打造的管理新模式,包括拟定商务协议,以制定法律和“游戏规则”、采用开放模式,以及构建成员包括两位市长的联合协调理事会、园区管委会和开发公司等协调、管理和开发三个主体来负责推进园区的开发工作。
其次是传播包括了借鉴自新加坡的修路流程,以及“三先三后(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环境,后制造业)的开发理念。顾玉坤说:“新加坡人到苏州,就是先做环境,后做制造业;这一个‘先’对全中国人都是有贡献的。”
因为,原本中国开发区的建设,是“先圈地修马路,然后盖工厂”,但是,“新加坡人说先做环境:法律的环境,政府服务的环境,还有绿化的环境。先把环境做起来再去招商。”
宿迁园区进入推展商业服务业阶段
经过了六年的基础建设等开发,宿迁园区进入快速发展期,目前有70多家制造业进驻,9.8平方公里工业用地用了约一半,吸引70多个项目,投入资金人民币170多亿元(约34亿新元)。
目前园区发展已进入推展商业服务业的阶段,首先是引进了五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商品房。
乐发lll苏州工业园区(宿迁)开发公司总经理顾秋平说,苏宿园区住宅区的设计条件,特点是小区的绿化率和苏州工业园区一样,“还是比较高的,基本上都在40%以上”。
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工作委员会委员兼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蔡军也说,这样的标准比宿迁市区的标准高了5个百分点;目前市区是35%,老城区则在25%。
顾秋平也说,住宅小区内的车位率也是超前的1:1。此外,地面车位不卖,居民可购买地下车库和高层建筑的地下停车位。他说:“这是学习新加坡,并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优势互补 江苏省政府拉郎配
宿迁园区另一个来自新加坡的发展概念是“邻里中心”和“生产力中心”,区内的中央公园还可能有鱼尾狮。
宿迁工业园区其实也是江苏省南北优势互补的一个园区,“飞地经济”的一个实践。这也是该园区的另一特色。
苏州帮助宿迁发展
顾玉坤说,为协助江苏省北部发展落后地区,江苏省政府采取了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将江苏省内经济发展居冠的苏州,和排在第13名的宿迁“拉郎配”,要苏州帮助宿迁发展。
他说:“苏州人眼光有一些,手中也有一点钱,也有一些做开发区的人才,但是没有地。而宿迁有地有人,但是没有像我们这样会到外面去招商的人、招商来之后会服务企业的人。所以,我们优势互补。”
在江苏省内的“飞地”,就是“在江苏省两个市之间的合作”。
按照这一模式,苏宿两市首先签订协议,除了军队外,宿迁市政府委托苏州市人民政府管理园区所在地。这包含了区内的公安局长、干部的任命,宿迁市政府都承认其有效性。
顾玉坤说,他之所以兼宿迁市的副市长,“就是宿迁市政府给了我15个章,规划、环保等政府审批、管制和许可等。我同意了,签了字,宿迁市政府的章就盖下去,就是视同宿迁市政府认同的章,所以,我们有15个2号章,这也是新加坡教我们的。”
“苏宿”开发六年已创两万个就业机会
江苏省宿迁市,是苏北地区的一个新兴城市。它是江苏省发现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址的所在地,也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里。
此外,宿迁酿酒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有“淮上行船望双溪,但闻酒香十里堤”的诗句。
不过,宿迁的这一悠久历史背景,并未让宿迁发光发亮。
在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宿迁被远远地抛在众多城市的后头,居民仍以务农为主。为摆脱贫穷,农民纷纷到城市务工,农家子弟试图“靠书包翻身”,但学成后却也同样地留在大城市里工作。
久而久之,宿迁和经济发展明显比苏南落后的苏北其他城市一样,农村里出现了顾玉坤形容的“妻离子散、留守儿童、留守家庭等一大堆社会问题。”
通过“政企校互动”培训人才
针对这些社会问题,苏州工业园区将投入60亿元(人民币,下同)在10年内开发完成苏宿园区,推动宿迁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进程。
同时还在当地开办采用“从新加坡到苏州再到宿迁”的新加坡职业与工业培训局(VITB)课程的职业技术学校,通过“政企校互动”,培训出切合需求的人才。
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已经在这一园区投入了28亿元,为宿迁市提供两万人的就业。园区的工厂,有83%的雇员是当地人。
苏宿园区抓紧环保
目前最受中国境内外关注的环保为工业发展让路问题,据苏宿园区管委会环保局副局长吴锦山说,苏宿园区是一个生态工业园区,在规划区内工业区与住宅区用地时,连风向也考虑到了,即住宅区位于工业区的上风。
他还说,六年来,因为不符合环保规定,园区一共否决了15个项目,投资金额近两亿美元。
开发至今,环保局一共编制了都市形象、供电规划、防洪排涝、环境卫生和地下空间等12个专项规划,并建立了地理信息化系统,“对每一块土地开发要求,都是明明白白的。”
吴锦山说,引进自苏州工业园区的地理信息化系统,到今年底,“也能像新加坡一样,做到这棵树是谁栽的,谁维护的,如果被车辆撞了,赔多少钱都能查到。”
在形容宿迁园区项目“是成功的”的同时,顾玉坤不讳言,最大挑战还是要确保引进到宿迁园区的企业赢利,因为只有这样,在园区开发完毕后,苏州园区的负责人2016年“把软件交给宿迁人”后,就如当初新加坡人管理权移交后,企业还会在市场化下继续在园区经营。
园区未来三年属于“圆满收官”阶段
吴锦山说,未来的三年,是园区“圆满收官”的阶段,这也是苏州园区刚派往苏宿园区的第三批干部的使命。
要实现这一使命,在他看来,最难的还是与当地的文化磨合。虽然只是从苏南到苏北,但就像当初新加坡人到苏州园区,虽然大家都是华人,“其实磨合得很痛苦”,也影响了开发及招商的进度。
他说,苏州与宿迁人彼此在很多事情上的想法不一样,频道不相同。“不一样在于做事的节奏、价值观和契约精神。”
比如说,在土地征收方面,虽然事先已经签约、赔偿完成,但当施工队伍和设备进驻相关地块时,“农民就会过来放鞭炮,他们就会阻碍动工,声称这块地是我的,钱还没有交清楚。”
另外一个问题是宿迁的交通发展瓶颈。目前宿迁主要依赖周边的南京禄口机场和徐州的观音机场、连云港机场以及高速公路与外界联系,预估到2014年,从徐州、宿迁、苏州到上海的城际铁路可以开通。海运方面则依靠连云港和南京港。
作者 吴丽英
《联合早报》2013年4月14日